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除口臭 >> 口臭的治疗法 >> 正文 >> 正文

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作用良多,可以治疗哪

来源:如何除口臭 时间:2024/11/28

益生菌是一类摄入足够量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益生菌一词在年由Lilly和Stillwell首次提出,当时的定义仅限于一种能促进其他细菌生长的物质。

随着研究的进展,人类对益生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益生菌被定义为当摄入足够的量之后对人体机体有益的一类活的微生物,而这种积极影响不仅限于营养作用,还包括对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等。

益生菌包括有乳杆菌属、乳球菌属、明串珠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酵母菌属,而目前研究最多的菌株是乳酸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大量研究证明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益生菌已成功地用于胃肠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口腔微生态系统与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口腔作为人体消化道的开端,同时作为人体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细菌库,存在着多种微生物。

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某些胃肠道细菌,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以控制口腔微生物的生长,包括与龋病及牙周病相关的致龋链球菌及牙周相关致病菌。本文就益生菌在口腔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益生菌在口腔方面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以下两个方面:(1)菌斑生物膜内的直接相互作用。这可能包括通过竞争宿主组织和其他细菌上的结合位点而破坏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其次,抑制口腔细菌的抗菌化合物的产生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机制。众所周知,益生菌可产生一系列的抗菌化合物,包括有机酸,过氧化氢,低分子量抗菌肽,细菌素和粘附抑制剂等。

(2)益生菌在口腔内的间接作用,包括先天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益生菌可能与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产生,并随后对宿主免疫炎症反应产生影响。

益生菌与龋病

龋病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口腔内龋病致病菌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有机酸,从而降低口腔内的pH值,导致牙齿硬组织脱矿,持续的脱矿最终导致牙齿表面出现蛀洞,从而形成龋齿。

变形链球菌与龋齿密切相关,因其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并能产生抗原,从而在唾液和细胞外基质中生存,被认为是主要的致龋细菌。研究表明,益生菌干预可影响口腔内菌斑生物膜的组成,并且可以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对致龋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Teanpaisan等人研究报道食用含副干酪乳杆菌SD1的炼乳4周后,成人唾液中变异链球菌数量显著减少,乳酸杆菌数量有下降。Tandelilin等人在高风险龋病患者(HRDCP)中,使用益生菌含片60天后发现益生菌含片的使用可以减少口内菌斑积累和牙石形成。

该研究称,使用益生菌含片影响了HRDCP口腔中菌斑生物膜和牙石指数、唾液缓冲能力、唾液pH值和唾液流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每天食用益生菌含片可以减小HRDCP的患龋风险。

而在儿童患者中,Burton等人的研究报道了与安慰剂对照相比,补充唾液链球菌M18(3.6*CFU/日)3个月显著降低了患儿的菌斑指数,且在试验期间没有对参与者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微生物方面,试验组中变形链球菌计数减少,而唾液链球菌、乳酸菌和念珠菌计数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中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定期摄入唾液链球菌M18可能通过抑制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生长而降低患龋风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干预对研究对象的口腔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一些研究报道补充益生菌对龋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Gizani等人给予试验组患者补充含有罗伊氏乳杆菌DSM及ATCCPTA(CFU/g)的含片17个月后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并没有显著改善正畸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其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计数无明显变化。

Taipale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总的来说,补充益生菌对控制龋病的疗效以及补充益生菌对龋病发展风险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加以佐证。

益生菌与牙周病

牙周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牙龈红肿,探诊出血是牙龈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而牙周炎主要以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导致临床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而使牙齿出现松动脱落为临床特征。菌斑生物膜仍是牙龈炎及牙周炎的始动因子。

目前,牙周治疗的手段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变得多样化,但是机械去除菌斑、牙石仍是牙周病主要的基础治疗策略,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对于调节口腔微生态失衡,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

近年来,益生菌在牙周疾病的单一治疗或者辅助治疗上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其在改善临床指数及口腔微生态方面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牙周炎方面,Suzuki等人的研究使用含有唾液乳杆菌WB21的大豆油或单独使用大豆油对照作为单一疗法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每日口服该油,受试者没有接受任何专业预防或刷牙指示,2周后,益生菌组探诊出血百分比明显减少。

此外,益生菌组中Pg、Pi、Tf、Fn菌数有所减少,但细菌组成种类没有明显变化。Mayanagi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研究结果。而在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炎方面,研究发现使用益生菌辅助牙周基础治疗,患者的牙周临床指标如CAL、BOP百分比、GI和PLI有显著降低。

佘林等人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炎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相比之下,2项研究发现牙周基础治疗联合使用益生菌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参数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而在牙龈炎方面,一些研究已经将益生菌作为治疗牙龈炎的单一疗法来使用,然而,这些研究得出的结果好坏参半。

研究发现使用包含巨型芽孢杆菌和棒状芽孢杆菌等的益生菌牙膏、漱口水和牙刷清洁液均未改善或影响患者的牙周临床参数,包括GI、PLI、PPD及BOP百分比。

相比之下,其他研究显示,使用单一疗法的益生菌治疗牙龈炎对改善牙龈炎症及口腔微生态系统存在着积极的作用。

在益生菌辅助牙龈炎治疗方面,Montero等人的关于一项评估辅助益生菌治疗牙龈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只有在牙龈指数得分较高的部位牙龈炎症有显著改善。

研究也发现益生菌在辅助牙周病的治疗可以改善宿主反应参数,如降低MMP-8及TNF-α,IL-1β,IL-17等一系列促炎因子的水平。

总之,益生菌无论是作为牙周病的单一治疗还是辅助治疗,对牙周参数、微生态改善及宿主反应因子的影响尚无一确切结论。不同的研究中益生菌菌株、浓度和给药剂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可能是导致各个研究中临床结果差异的原因。

益生菌与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使用活动义齿的老年人、HIV阳性个体、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患者及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高发,其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

体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对口腔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鼠李糖杆菌GG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研究表明酸奶饮料中的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对唾液中IgA分泌水平有积极影响,老年人口腔中念珠菌种类显著减少。

体弱的老年患者是极易感染念珠菌的人群之一,Kraft-Bodi等人的研究报告了每天服用两次罗伊氏乳杆菌含片,连续服用12周,结果显示可以显著减少老年人口腔念珠菌计数。

同样,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短期干预研究中,与安慰剂奶酪相比,在奶酪中加入丙酸杆菌和鼠李糖杆菌可降低患者唾液中念珠菌的数量。然而,由于目前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缺乏大样本的分析,益生菌在控制口腔念珠菌方面的真正价值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益生菌与口腔异味

口腔异味,俗称口臭,是Pg、Pi等革兰氏阴性厌氧菌降解唾液和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并转化为挥发性H2S、CH4S硫化合物的结果。

Keller等人的的研究将含有罗伊氏乳杆菌DSM和ATCCPTA的益生菌口香糖对25名平均年龄为22岁的健康年轻人的口腔异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感官评分,益生菌可能会影响产生恶臭化合物的细菌,对口腔异味有一定的有益作用。

另一项研究进行了一项为期14天的双盲、随机交叉对照试验,患者每天口服含有2.0*CFU的唾液乳杆菌WB21的片剂或安慰剂。结果显示,口服含唾液乳杆菌WB21的益生菌含片有助于控制口腔异味及异味相关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益生菌在龋齿、牙周病、口腔念珠菌病及口腔异味的临床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之间尚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益生菌种类、干预时间及给药方式等有较大的关系。

今后仍需探讨益生菌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再者,益生菌的安全性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虽然大多数临床试验均未报告使用益生菌后出现不良反应,但并不代表益生菌在不同个体中均完全安全可靠,需长期、大样本量的数据来保证临床使用安全性。

临床上如何选择或如何搭配使用益生菌,亦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来探索优势对口腔疾病防治有优势的益生菌菌株以及最佳的益生菌组合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kcdzlf/13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