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溪迷案
周青
蟠溪是如皋地区古代重要的一条河流,延续至今,如凭空消失了一般。我们缺乏他太多的信息,对他的演变过程也茫然无知,但了解探究它,对于推断古运盐河后期演变的探索有关键作用。本文通过部分公开资料来推定它的流域,探寻蟠溪后期名称与演变,并重现蟠溪流域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让如皋蟠溪流出迷宫
明嘉靖《如皋县志》载:“蟠溪,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广,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河东入海。”“会盟原,在县东十里。相传春秋鲁哀公时吴楚会于邗沟,即此今为邗沟铺。”。明万历《如皋县志》载:“相传吴楚会于邗沟铺,即蟠溪地也。吴王夫差将北伐齐,先于邗江筑城开沟通东北,通射阳西北至末口江淮之水,自始通北,这是一条邗沟。汉吴王濞自茱萸湾通开邗沟通海陵仓达蟠溪以通运道是又一条邗沟也”。清嘉庆《如皋县志》按《扬州府志》在卷二疆域载:“……会于运盐河。又十里经汤家湾邗沟铺,一水北流通凌河,又东五里至东陈镇……”
可见,清嘉庆《如皋县志》是按明嘉靖志对会盟原的记载,直接将称为蟠溪的邗沟定位至县东十里,原因在于当时此处有南北运盐河道,故出现考证错误。
明嘉靖《如皋县志》描述蟠溪又是如何出错的呢?作者推断,其引用前志或文献的“邗沟即蟠溪”这句话。这句话本没错,按《邗沟考证》推断,蟠溪是汉吴王濞所开的那一条邗沟。引用的“古邗沟在赤岸乡”这句话也没错,明嘉靖志所说的赤岸乡是包括西北部,志还表述:“葛家溪,在县西北赤岸乡,西通泰州、泰兴东入连河。潘泾在县西安定乡”这基本说明赤岸乡是包括如皋西北部的。对蟠溪的形状客观描述则准确无误“溪滩宽广,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这也是《如皋文化遗产之邗沟》推断蟠溪的位置的依据。导致明嘉靖《如皋县志》表述错误的是,撰志者不知是有吴王夫差邗沟与吴王濞邗沟两条人工运河。所以才将前人的表述理解错误。对会盟原的解释亦是如此。明嘉靖《如皋县志》还表述“会盟原,在县东十里。相传春秋鲁哀公时”这句话表述很正确。但需要探究是哪个朝代的文献对会盟原的表述,才能准确定位会盟原的地点。因为明朝以前朝代的县治在不同的地方。明嘉靖《如皋县志》还表述“吴楚会于邗沟”,这句话可能表述正确,但引用文献中不应跟在“春秋鲁哀公时”这句话后面。
嘉靖及以前古代方志和文献不用标点符号,所以这些资料再转述造成语意突变,其实很正常。
而明万历《如皋县志》虽然用相传来表述,却很精准无失误,可见编撰者吕克孝治学之严。其志中表述吴楚会于邗沟铺,即蟠溪地也。吴楚会于名为蟠溪的邗沟,必然是吴楚的七国之乱的那次会盟。
综合以上,可以印证《邗沟考证》中对蟠溪推断。吴王濞邗沟即蟠溪,对照后篇西溪,大约自广陵周边,流经泰兴丁岱中沟、宁界、黄桥中盐中信村、陈家港、小南湖、黄家垛,泰兴长生湖头、如皋搬经卢庄北荡(与分界赵家窑,搬经芹界界沟村与分界周家巷,搬经朱夏与古溪顾垛、肖马与古溪周垛明垛、搬经肖马与古溪三周垛,搬经兴夏与雅周迮庄、搬经龙桥、袁桥狮垛与孙庄营溪交汇点九龙口、黄蒲溪、平园池等地。而蟠溪盐场,应在蟠溪与吴王夫差邗沟交叉点以东的区域。按初步推断,应在现如皋市城北街道民实村一带。如从人工河的角度讲也有可能是从狮垛村向正西向的古马干河。
二、蟠溪名称的演变
(一)吴王沟更名蟠溪。汉时对于吴王濞所开邗沟,被称为吴王沟。后江都国被废后,朝廷禁令这条河再称吴王沟。因为吴王沟的北侧为洲渚小溪,按《隋书》:“海陵盛产桃花”,溪边应广种蟠桃,于是蟠溪应早于吴王沟之前就得名了。宋朝李新曾作《东海曲》:“徐卿世有玉麒麟,长噙凤语城南客。东海蟠桃经复红,千年消息倚春风”。徐卿是指如皋徐仙翁,而东海蟠桃所传递的千年消息即是指千年之前七王之乱被蟠桃树一收眼底。《百度西溪古镇》(按推断是来源于古晏溪志)记述,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之名也始见于此。反向推断,公元前年之前应称为蟠溪。当地人受吴王世泽,所以还有人称吴王沟而已。
现今,如皋市搬经镇朱夏村的佘家桥有一则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助证了这一推断。:“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搬经西首的蟠溪河畔就世世代代生活着佘氏家族。因此处地势较高,故名佘家岱。有一座桥横跨于蟠溪河上,叫做‘佘家桥’”。解放后,边侧曾建有佘桥农机站。
(二)西溪。大家都会以为西溪是东台的古地名。但其实他是属于泰兴与如皋的,其名称就是由蟠溪演变而来。西溪曾寓居著名的三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有一古诗《和晏相公泛南湖韦家园过西溪至许家园》为青年才俊韩维跟随晏殊相国养老西溪同游时所作:“韦园入舟泛花莲,湖心点点生圆荷。黄花白花满晴皮,环堤客树垂婆娑。鱼沉鹭矫各自得,人生不乐其谓何。南塘过尽西溪绿,上下名园依小曲。相君从客来赏瞩,不驱大旆事喧闹,直解扁舟作幽独。幕中宾从才且良,酒酣落笔摛文章,珠联璧叠争炜煌。政成礼息无一事,明日复此醉华觞。”按《邗沟考证》推断,邗沟亦作分界之用。从现百度地图可见,小南湖过了之后即到了如皋与泰兴的分界河。参考古诗中“南塘过尽西溪绿”,故泰兴的湖头应为西溪的起点,推断终点在黄蒲溪。
按图中明初何容页,在《云溪书屋记》明确记载其居泰兴永丰里,临西溪,傍云结屋,藏书以读,故号云溪。
范仲淹曾作《西溪见牡丹》:“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以和吕夷简的《西溪看牡丹》:“异香秾豔厌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按南通日报的《如皋紫牡丹溯源小考》也可以旁证在西溪种植牡丹历来已久。故通过范仲淹衣冠冢及范氏后代在本地的存续及牡丹和诗,加上如皋当时处于海角的地理位置,坐实了北宋西溪镇在现如皋地域之推断。
西溪在南宋易名为晏溪,传说是因为人们为怀念晏殊而易名。按楼钥的《泰州重筑捍海堰记》:“庆元二年(),二邑之民又以病告,谓晏溪河东有土月堰,下临海洋,绍兴以来,四经移筑,冲损海陵”。有一说,晏殊年老归西溪养老,按《(嘉靖)维扬志》则更进一步道出晏殊在西溪建院讲读:“宋晏殊书院,在泰州治东北,西溪镇之西南,晏元献(注:应添“子”)读书所”。按推断这正是胡安定讲学之所,后如皋西部潘泾等地一直被称为安定乡。按晏几道曾作《少年游·西溪丹杏》:“西溪丹杏,波前媚脸,珠露与深匀。南楼翠柳,烟中愁黛,丝雨恼娇颦。当年此处,闻歌□酒,曾对可怜人。今夜相思,水长山远,闲卧送残春”。这也可以辅证《泰州志》所述晏殊墓的位置,很可能就在此流域。
晏溪后因谐言改为瀛溪、营溪,最终成为地名海安市孙庄镇营溪村。
(二)东溪。有西必有东。秦观在古海陵任职时作过《浮香亭梅花》,参寥、苏轼、苏辙曾和作。其中参寥(道潜和尚)和为:“朔风萧萧方振槁,雪压茅斋欲欹倒。门前谁送一枝梅,问讯山僧少病恼。强将笔力为君写,丽句已输何逊早。碧桃丹杏空自研,嚼尽嗅香无此好。先生携酒伤玉最,醉里雄词警电埽。东溪不见谪仙人,江路还逢少陵老。我虽不饮为谁诗,不惜山衣同藉草。须要陶令插花归,醉卧春风轶轩昊。”因和诗的地点按《平园池的花》推断,约发生古迹藕花池,故推断东溪流域应自黄蒲溪向东,途经现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藕园这一流域,经雪岸的龙爪河(见《华夏文明溯源之如皋港》所述),流向洋口。后元朝建立,这一条早已断流的河流在戴庄乡段,改名为阔东河,一直延用至当代,戴庄乡曾有阔东河学校,现已不存,当地仅存阔东河桥。《双溪桥亭》,[宋]赵孟禹作:东溪西溪双合流,凫鸟鸥鸟相和鸣。斯景逼人描不得,沧浪一曲浣尘缨。双溪桥亭,是不是花园桥呢?
三、蟠溪流域的应有的知名古迹
(一)繁华的海陵仓与蟠溪盐场。
《太平寰宇记》[宋]:“海陵仓,即吴王濞之仓也。枚乘上书谏吴王[唐]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结合:海陵之仓,谓,海渚之陵,因以为仓”。海渚,是指海中有渚多的垛洲。也就是说先有海陵仓,后有海陵县,《泰堂记》[宋]也说明了这一点。而海陵仓洽洽在现如皋市搬经镇与城北街道一带。时盐货贸易不绝,借助吴王夫差邗沟北通淮水,及海陵仓通江达海,海陵仓成为华东一带以货易盐及商品交易的贸易中心。可推断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的:“年7月21日,申终(下午4点),到延海乡延海村(名字来源推断为:延海而来)停宿,蚊虻甚多,辛苦罔极。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按推断此段描述,时圆仁船队即是位于这段南北运河之上,记载点极大可能为曲塘,极小可能是营溪。可以说海陵在此地繁华了千年,故后人用“淮海岷江都会地,繁华雄盛古扬州”来描述三水相汇的泰州繁华并不为过。这也成为泰州析离扬州另设州郡的资本。
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南移与东移,本地又开挖了四条运河直达江边。他们分别是(下列部分名用民国地图名表述):
1.自搬经龙桥向南经夏堡、任庄、至加力的吴王夫差邗沟正向南延水系,民国初期地图,这条水系还相当粗壮。现位于原加力村与原冷庄村交界处一条南北向故旧河道,推断为邗沟正向南延支道一。
2.自民实村曹家庄盐场向南经刘方庄、马家桥、沙滩村(北段称头港,理解为第一个港)至谢家甸的长甸河水系,(推断为晋朝如皋港,后称秀水港),推断为邗沟南延支道二。(其中马家桥在民国地图中,显示出九龙汇水的节点作用)
3.自民实村盐场子向东南经花园桥(位于现红绿灯东米处)、北邵庄、孔家桥、六里桥到如城西门的支流水系,旧称为老婢港,解放前如皋城区有老婢巷,推断为邗沟东南延支道三。
4.自民实村盐场子向东到黄蒲溪、范家庄、再向东南到宗家庄、洪家庄、卖鱼湾、如城西门的窑子河水系。接着向南直达南马塘。推断为邗沟东南延支道四。(其中花园桥在民国地图中,分叉水系尤为繁华,节点作用超过马家桥)
其中支道一与支道二汇集于清朝开挖的小溪河。本地区水系特别的发达,在繁华的唐代,带来很多寺庙的入驻,这一地区商贩春季赶庙会,那实在叫一个忙。一切的变迁、众多的故事,都被卢庄村的千年银杏树尽收眼底,只是它不能用言语告诉你。
(二)天下闻名的西溪盐仓监。
《道光泰州志—建置》载宋:“开宝七年(年)以海陵监移治如皋,置西溪盐仓”“乾道七年(1年)罢盐仓置官盐场”,推断西溪的盐仓监,应当是户部直属的官方机构,西溪盐监掌管盐政取得盐利是朝廷主要收入来源,故西溪盐监官员能很快平步青云。按《嘉靖两淮盐法志》载:“宋初,海陵监如皋仓小海仓凡六十五万七千余石,盐城监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海口场(涟水)一十一万五千余石,海州板浦、惠泽、洛要(连云港各地),凡四十七万七千余石”。谁又能说西溪盐监官小?可见淮南道海陵西溪盐监是相当重要机构。西溪镇与移治如皋镇的海陵(亦可称泰州)的结合,除了带来本地经济上的繁荣,更带来文化、教育、建筑、宗教等全方面的昌盛。按《泰堂记》:“海陵实天赐幸,仓于汉,祠于晋,郡于宋,州于唐,而有开必先,泰其名于再开辟之始,非天乎?是以九圣百六十年之间,四海晏然,而泰独盛。生于斯:查道、许元、胡瑗、周孟阳、王觌、王俊乂。官于斯:吕夷简、范仲淹、富弼、刘攽、孔道辅、陈瓘。卓卓乎,师儒之魁伦,奕奕乎,公辅之杰特,一善一能不与也。牡丹之什相业显,清风之堂文会伟。山亭有咏,玩芳有记,梅花而秦苏诗之,仙源而徐翁宫焉。耳目所睹,记承平盛观,称其州名矣。”由此可知,宋朝泰州的众多古迹遗留在东溪与西溪流域。
按《华夏文明溯源之“皋”与“港”》推断,如皋港即海陵仓,随着海岸线的南移,如皋港已变成秀水港,而西溪仓应位于邗沟南延支道,那西溪仓位置约在现顾巷村与加力村与搬东村一带。
(三)泰州海陵迁治之地。
按《泰州志》可知,海陵自宋初由西海陵,迁至如皋镇设治,按《华夏文明溯源之“皋”与“港”》如皋镇在东溪边,按《泰州志.城池》推断,泰州城约沿东溪向南建城。泰州与西溪成为如皋的西北乡的两颗耀眼明珠,交相辉映。
谁知道,中华大地一场残酷的战争,将本地千年繁华毁于一旦,让昌盛之地疮痍满面,让华夏中原文明悬于一线,那就是宋金战争,史称靖康之耻。泰州衰败的起因在年。时任东京留守杜充为挡金兵于淮河以北,开决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骑兵与铁浮屠南下。这导致了黄河在今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分多支南流,然后夺淮河入海,对盐运河下游带来大量泥沙,导致里下水道常年淤塞,常发洪灾。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从此衰败,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
年9月9日,岳家军精锐骑兵进入本地区抗金时,此地已无支撑千人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而不得返撤到江南。
按《泰州志》:“绍兴十年(年)海陵移置泰兴沙上,时泰兴隶海陵复旧治原领四县地,十二年(旧志作四年误)泰兴复隶扬州,淳熙四年(7年)兴化复隶高邮军,自是所统惟海陵_望、如皋_中下,两县。”
按陆游《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始以果终以不倦,此事之所以举而功,之所以成也,海陵通州之间,自建炎后为盗区,战场中虽息兵,然犹鬼啸狐嗥于藜莠瓦砾中,自官寺民庐皆略,具者又践蹂燔烧,涤地而尽……”可知战争对本地损害是相当残酷的。
推断,年海陵县治自泰兴沙回迁,为避免恶地,应当选择在西溪一带设新泰州署。但,西溪已绝向北水路,大量淮河黄河上游的泥沙通过洪涝,快速地将现小溪河(如泰运河)以南一带沧海变桑田。为千年之后如皋西部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基础。
位于邗沟东侧的搬经鲍庄村曾流传这样一个传说,被收录进《南通市农村文化遗产名录》:“南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由朱氏族人始建于宋朝,故又名朱家教庵,旧志称观音庙。坐落老庄西首桑树园,今属13组,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这里来烧香、拜佛、许愿。香火常年不断。由于老庄芹湖一带历史上人丁兴旺,后代繁衍昌盛,加之交通便利,发展较块。后在芹湖相继建造了西庙、北庙和东庙。当时地方官员向朝廷建议,等划在老庄芹湖一带建城一座,以四座庙作为四个城门。由于麻二损的捣鬼,未能建成。这麻二损是东乡人。他力主将城建在东乡(今如皋)。他向朝延奏了一本,称“现建城事宜颇有争议,东,西乡争夺,臣有一法可服众。只要将两地的泥土加以比较,哪里的土重就说明哪里的土结实,适宜建城”。朝廷采信了麻二损的话,即命麻二损全权负此事。谁知麻二损从中做了手脚,他把西乡的土样中掺进了草木灰,再将东多的土样中掺进了黄沙。结果当然是东乡的土样重了。于是城使建在了东乡,即现在的如域。至今我们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南庙,后有如皋”。
按照这个传说,很可能是海陵从泰兴沙迁治选址海陵城的经过,而不是选址如皋城的传说,因为如皋西乡长期属于海陵县管辖。从目前地图可见水路来推断,二次迁城地很可能性是马家桥为中心的区域。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区域东西南北均有一个大寺庙,而且群聚的朱姓族人,形成朱舍和朱厦这一村居。
南宋时,西溪流域已远失繁华。按《道光泰州志—建置》载:“乾道七年(1年)罢西溪盐仓置官盐场”。同期,西溪盐监也完成他在本地的历史使命,搬迁至东台场,侨置西溪盐监、盐场。至南宋末期,泰州海陵州署西迁至现泰州北约十里左右。
(四)曾经的运盐河。
东晋义熙七年(年)分广陵境置海陵郡,时海陵县才建城在扬州东部,即现泰州的位置,并对现如皋县全境进行管辖。海陵在至南北朝刘宋才稍成规模,在唐朝时更加繁盛。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路线可以印证。海陵郡位置约设在现泰州市城区周边,故自东晋开始,如皋海安沿海盐场向海陵的运盐河是走北路的。北路运盐河,为现如皋东十里向北,至老坝向西,至唐时如皋镇(柴市湾一带),至曲塘,至姜堰,至海陵这样一条水路。
在元明初期,运盐水路借助捍海堤的复堆河--串场河向北直达济南,此条在后期改名通济河。至泰州、扬州改走海安的栟茶运河,。
嘉靖年间如皋建城后,直至清朝时期,方重新开挖小溪河,建国后重新开挖为如泰运河,自此如皋区域内向西水道重新贯通。
(五)远古文明的见证。
唐朝时溯古相对容易,当时的诗人用诗句留下重要信息。[唐]徐夤所作《送王校书往清源》:南国贤侯待德风,长途仍借九花骢。清歌早贯骊龙颔,丹桂曾攀玉兔宫。杨柳堤边梅雨熟,鹧鸪声里麦田空。吟诗台上如相问,与说蟠溪直钓翁。而,[唐]孟宾于所作《蟠溪怀古》:“良哉吕尚父,深隐始归周。钓石千年在,春风一水流。松根盘藓石,花影卧沙鸥。谁更怀韬术,追思古渡头”。更是将姜子牙的故乡定在沙鸥纷飞的海边,亦是蟠溪流域。那海安一带姜姓,很有可能为姜子牙之后代,再说姜堰这一地名也是可以助证的。《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人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后吕尚被周王封于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故齐国富强仰仗于鱼盐之利。而管仲采用盐业专营之策建立强大财政基础,奠定齐国春秋五霸的强国地位。
纵此来看,如皋蟠溪在不晚于西周时就因为鱼盐之利,曾长期作为中华民族的财富、文化之源。他更是如皋的母亲河。
初稿(.10.7)修改于(.12.18)
周青,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民实村12组。现工作单位,如皋市财政局(国资办)。曾经在加力乡、搬经镇、袁桥镇、高明镇、江安镇财政所工作过。如皋西乡的生活、工作经历,让如皋西北故土情节根植于作者灵魂。
《西乡情韵》欢迎赐稿交流合作,主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kcdzlf/1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