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饭桌上,好酒好菜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如果有人劝酒
开玩笑啦,还是要稍微意思意思的。但是要想提高战斗力,千万不能喝多种类型的酒,也就是常说的“喝混酒”,也不能把酒和气泡饮料混一起喝,要不然最先倒下的肯定是你了。
那么喝混酒为什么很容易就喝醉了呢?早在《清异录》中就有记载:“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忌。”小编根据资料主要总结出以下两点:
01
不同类型的酒主要成分不同,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按照传统分类,酒可以分为啤酒、果酒、白酒、黄酒、药酒五大类。
我们简单来看一下餐桌上常见的酒主要成分是什么。
啤酒:以小麦芽和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并加啤酒花,经过液态糊化和糖化,再经过液态发酵酿制而成的。其酒精含量较低,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低分子糖、无机盐和各种酶。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很易被消化吸收,在体内产生大量热能,因此啤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称。
果酒:以葡萄酒为例,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完全或部分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安酒的颜色可分为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三种。
具体成分可参考:
美食篇?每天一杯葡萄酒究竟对身体好不好?
白酒: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白酒不同于黄酒、啤酒和果酒,除了含有极少量的钠、铜、锌,几乎不含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所含有的仅是水和乙醇(酒精)。我们通常把白酒按香型分类,可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等,下表为不同香型白酒中特殊的有机物:
不同种类的酒有着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比如,乙醇和与其化学结构相近的物质如甲醇、丙酮等混合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后才容易造成醉酒的感觉。再如,含气泡的饮料(可乐、啤酒、香槟等)会刺激胃和肠的蠕动,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使酒精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小编在知乎上看见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啤酒或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会像打气筒一样撑开幽门和小肠,使酒精迅速进入小肠,加速酒精的吸收,使得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急速上升,这就是醉了。
02
不同类型的酒酒精含量不同,身体难以适应
在说啤酒度数之前,有两个名词要区分:
原麦汁浓度:市面上啤酒大多数为8-12度,这里的度数是指制造啤酒时发酵前的麦汁浓度。
酒精度:啤酒中的酒精度是指啤酒中乙醇的含量,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来标注。
低浓度型啤酒:麦芽汁浓度在6°-8°,酒精度为2%左右,夏季可做清凉饮料。
中浓度型啤酒:麦芽汁浓度在10°-12°,酒精度在3.5%左右,是我国啤酒生产的主要品种。
高浓度型啤酒:麦芽汁浓度在14°-20°,酒精度为4%-5%。
葡萄酒的酒精度在7%-17%。
白酒的酒精度大家都懂的,国内最高75%,洋酒就上不封顶了。
酒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什么呢?大致90%的酒精会通过肠胃吸收、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反复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人体细胞群在应对不同度数即不同酒精含量的酒时,会做出不同方式的应对机制。肝脏代谢的速度和各种脱氢酶分泌的含量都是不一样的。当同时有不同酒精含量的酒液摄入体内时,人体的应对机制会出现紊乱,种类越多,混乱约严重,对肝脏造成的压力也最大。
俗话说“小喝怡情,大喝伤身”,以下是过度饮酒的危害:
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
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过量的饮酒无疑会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过度饮酒伤身,但是最伤身的是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空腹饮酒还会引发低血糖,会导致我们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会出现心悸、头晕等现象。
小编再啰嗦一句:开车拒酒,幸福永久,席间贪杯,路上添悲,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真心好朋友,开车不劝酒,酒是迷魂汤,醉驾必遭殃,万水千山总是情,酒后禁驾伴我行,人生短暂,一喝酒一开车,这辈子就过去了。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参考文献:
[1]王丽花,郑福平,高晓娟,王凤仙,赵超,李文硕,周丹.白酒风味成分与感官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39(08):7-12.
[2]周利军,熊言林.啤酒中的化学[J].化学教学,(10):38-40.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kcdzlf/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