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
道
道教,讲五供:香、花、灯、水、果。香供养排在首位,不上一支香如何天人感应。
当然,香,不光能沟通神人。修行打坐要燃一支清远香。道士登坛做法前要先洗个香水澡。养生还要缝个香枕头睡呢。香,在道教中真不是一般的重要。用香,心里还是该有个底。今天我们就把道教用香的历史梳理一遍,说说道教香道的来龙去脉。
香的产生以及道教用香的前奏
序曲
唐代,湖州刺史崔玄亮,好修道,很勤奋。有一天,他在紫极宫修“黄箓斋”,一下子来了只仙鹤,降在他的法坛上,良久不去。崔先生明白这是天人通感,更加精诚。在一个早晨,他在静室内诵《黄庭经》,结果满屋的异香,特别奇美。《神仙感遇传》——唐?杜光庭
像这种自体发香的情况,在古代典籍中的记载特别多,道教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太真天香"。
"太真天香"分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静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和超三界香。
自体发香,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要么,是此人天生不凡,天生异香,如宋太祖赵匡胤,实乃大神。要么,是后天精诚修道的印证,进而,鼓励同仁加把劲,有朝一日,也能获得身心透彻的时刻——无香自香。
当然,达到这个境界,路还很长。其实可以慢慢走,拾遗补缺,将碎片编织起来,收获总会有。
仔细清净,好好修持,你也行的。
香的起源
起源这东西,最难说清。
香,在佛教中被列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对应“六根”中的鼻根。根是什么,是成为人的本具。
本具,即如庄子提出的“因是已”——有了便是了,如何抗拒?
公认的:香,最早应该是指食物的香气。形容食物好吃、好闻。《说文解字》载:"香,芳也,从黍从甘”。这个最直接,也最古,都要吃饭,连带着形容食物香的词汇就产生了。
吃完饭,马上涉及到衣、住、行和祭祀。
远古,先民住山洞或半地穴,自然环境特别好,蚊虫也少不了。为攘蚊虫,他们找来一些芳香植物或佩戴、或焚烧,蚊虫一下子肃然起敬,远离了。《周礼?秋官?翦氏》中曾有记载“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翻译:一个姓翦的人,如何击败坏虫子。敲鼓吓它,用莽草熏它,赶紧走人。)
莽草
和蚊虫一样困扰先民的还有邪祟。同样找点芳香植物熏熏看,邪祟好像也不敢来了,似乎也管用。如《吕氏春秋》载“荆人畏鬼”,荆楚又产艾草,就地取材,赶走邪祟。
艾草
温饱思高洁。为了让自己香喷喷,古人选用了佩兰。屈原《九歌》中说,“浴兰汤兮沐芳华”,这个“兰汤"就是佩兰泡的水,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的高洁,把五月初五定为"浴兰节",也称端午节。
《左传?宣公三年》有“梦天使与己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里的兰,也都指佩兰。
佩兰,菊科泽兰属植物,中药材。作为香料,主要用其叶、茎和花。先秦古籍中尽是佩兰的身影,无人不挑大拇哥。它在当时的名气和接受程度可见一斑。不能想见,无论男女,衣服上佩枝兰,泡个兰香澡,真的雅,真的香。(关于佩兰,下文中还有介绍)
图:佩兰
活人要香,故人也要香。中国文明固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商代甲骨卜辞中出现了“燎”字,像是木材重叠,放把火,青烟直上。
燎,是指燎祭,是将玉石、肉食、放到柴里焚烧,主要的祭祀对象是山川、社神,也包括日、月、风和祖先。
燔祭使用的柴火,最初是栎木。大概是因为栎木比较耐烧,烟也大。后来发现加入松、柏和有一些芳香植物(如萧。萧,香蒿也),烧起来好闻多了,烟成了香烟,活人和故人都欢喜。
图:香蒿
“禋(yīn),芬芳之祭”《周礼》
燎祭,是道教用香降神、酬神的一个源头。
燎祭示意图
引一首《诗经国风·王风·采葛》来对香的起源做个总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表达了,一个小伙子思念劳动女神,可女神总是去劳动,见不上面,约不上会,太想她了。女神干了什么活?采葛——织布、做衣服,采萧——祭祀、熏蚊子,采艾——佩戴、驱邪祟。
文明的进程缓缓地推到了战国、秦和两汉,当然还有新莽。
战国,百花齐放。秦,统一步调。汉代则依着前朝的积淀,绘制出中华文明进程的主线,并同世界其他文明展开对话。
中国香文化,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开拓、吸纳、建立起来。
战国,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香品的实物遗留,但是薰香炉可以有。
年夏日,陕西凤翔县的一个小朋友,放学路过雨后的雍城姚家岗宫殿建筑遗址,在路边土堆中,一口气挖出一件战国时代的凤鸟衔环铜薰炉,后来妈妈带着他把这件薰炉交给了县博物馆,皆大欢喜。一个不经意,使我们对精巧的战国熏香炉有了概念。
图:战国鸟衔环铜薰炉
同时,在绍兴、苏州等地也相继出土了战国时代的原始瓷质薰炉,香文化萌动着,如有生命般,暗暗的涌动。
战国原始青瓷香薰
据史料记载,战国的香料主要是中国自产的“椒兰”。什么是椒兰。答案全在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的长沙市。至年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墓葬,其中尤属辛追夫人墓最为抢眼。
复原的辛追夫人像从小到老
辛追是当时长沙副市长利苍侯爵的夫人。在她的墓中,出土了六种香具,即草药袋、香囊、枕头、奁、彩绘陶制薰炉和竹制香炉罩(放在熏炉上用来熏香衣服)。同时还出土了还有一批珍贵的香料,我们目前能辨认的有十几种:花椒、佩兰、茅香、辛夷、高良姜、姜、杜衡、藁本、肉桂、桂花等。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陶制熏香炉
里面还残留有香料
辛追夫人墓中的几种中国香料介绍:
花椒。当作菜肴里的调味品是到宋代才普及的。在先秦乃至汉代,古人主要用它干五件事。1、屈原《九歌》里说,”播芳椒兮盈堂“,撒一地花椒,薰屋子。2、用来做香囊。3、做养生枕头(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过一个装满花椒的大香枕)。4、刷墙,《汉宫仪》载:”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汉代“椒房”即指后妃的住所。5、药用驱寒,或做椒酒。
花椒
佩兰。为菊科泽兰属植物,又名兰、女兰、香水兰、鸡骨香。《楚辞》就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记载。佩兰是一种药材,芳香健胃、发汗、利尿。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口臭等证。《离骚》中对佩兰的描述最全:”其叶绿、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可纫可佩,说的是用作随身佩戴,芬芳身体,驱虫除祟。可藉是说用它来做香枕,养血安眠。可膏指捣碎佩兰,洗头润发。可浴,就是泡兰汤澡了。真是天华地宝,尤物一件。
佩兰开花
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佩兰香枕
茅香。又名麻香,香茅。味苦、温、无毒,辟邪气、令人香。古人用它来做香囊,也当作香料烧来闻。
茅香
辛夷。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就是紫玉兰。性温,入肺经、胃经。辛夷木中包含的油脂有一种薄荷香味,气味清凉,无杂气。马王堆辛追墓中的辛夷被发现于香囊中和熏炉中。
图:辛夷
高良姜。生长于热带的一种山姜。功效有温胃、驱寒、行气、止痛。散发出辛香、果香、花香、甜香等味道。古人出门佩戴,也用来熏香。后来,从中提取出的高良姜素,成为制作风油精、万金油的主要成分。
图:高良姜
利苍于公元前年去世,他的食邑有七百户,官不算大也不算小。在他身后的近四百年里,熏香越来越普及。熏香炉出土地域不只限于长江以南,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北京,哪里有汉墓,哪里就出土熏香炉。熏香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寻常百姓也不含糊,甚至,家家一炉香。两汉,香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熏香炉,简陋点的用陶制。讲究点的就用铜、用金制,其代表作是博山炉,这是一种炉盖尖尖,雕镂成山型,象征海上仙山——"博山"的金属制熏炉。
《史记》载:"三神山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
博山炉盖上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山间雕有灵禽瑞兽,还有各种神仙人物穿梭其间。博山炉下设承盘,贮有热水(兰汤),以助蒸香气,又象征着东海。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袅袅香烟从层层空隙间高低散出,萦绕于炉体四周,加之水气蒸腾,宛如云雾盘绕的海上仙山,博山炉设计本身就是道家神仙信仰的一种体现。
图:西汉带盛盘的铜制博山炉
外来香的传入
两汉时代,外国人想搞点中国的丝绸回来穿,中国人则瞅准了外国的良马、珠珠串串和各色香品。
因此便有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外来香,正是通过这两个渠道,逐步走进了我们的文明。
海上方面
西汉的南越国坐落于今广州市附近,由于面朝南洋,占据了海上贸易的便利,洋货引进得早。年发现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墓葬中,曾出土一小堆装在漆盒里的乳香,重约21.22克。可以肯定,这小堆香是用来焚的,因为在同一墓葬中,又出土了三件铜制的熏炉。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铜制薰炉
乳香,即薰陆,别名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拉丁文名Boswelliacarteri。为橄榄科常绿乔木的凝固树脂。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以及阿拉伯半岛。在古代西方文明中,焚烧乳香祭祀神灵是一种传统。南越王墓中的乳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输入中国的外来香。
陆路方面
陆路方面进口香料,最晚晚不过东汉初年。《后汉书》上记载了窦宪通过班固、班超购买苏合香的事。班固给弟弟班超写信说:“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毾?。”(翻译:弟弟啊窦宪说让你出国带上彩绸七百匹、白素绸三百匹,去西域代购月氏马、苏合香、羊毛毯回来。别忘了。)
此外,到了东汉末年,买外来香已经不用出国了,不算难事。有个寒士叫秦嘉,不富裕,但是对老婆很好。在《全后汉文》中记载他给老婆徐淑写的信,说道:我看见市场上有卖好香的,共四种,各来一斤给你可劲用,只为你馥身去秽嘛。他买的香可能就是五木香、迷迭香、艾纳之属。后来秦嘉客死他乡,徐淑的哥哥逼她改嫁,徐淑“毁形不嫁“,守寡终生,可谓真爱。
外来香的进入,一下子丰富了国人的用香品种,也打破了先秦传统用香理念。熏香,更趋向于感官的愉悦和神人的交通。香,形而上的意义越发多了。
道家焚香第一人
汉武帝。政治上建树很大,颁布推恩令,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兴了太学。但他自己却是个热衷长生久世,经常迎请神仙的道家爱好者。
他扩建起一座豪华的宫殿,取名甘泉宫。《史记·孝武本纪》载:“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甘泉宫的一个重要功能即是,用于寻求宗教的终极关怀。有一年,在甘泉宫中,汉武帝设计了一个迎请神仙西王母的仪式,其中便用到了香。
《汉武帝内传》记载:"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之内,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帐,然九光之灯,设玉门之枣,酌蒲桃之酒,躬监肴物,为天官之馔。"
这说的是,汉武帝在农历七月七日那天,于宫殿内,设了一个的宝座给神仙坐,并用紫罗兰铺地,烧百合香,挂云锦帐,点燃九色光的灯,摆上玉门关那边产的枣、蒲桃泡的酒。所有这些贡品都是汉武帝亲自监制,只为西王母能降临。
百和之香,据推测,是用多种香料合成的香品,其中应该不乏从西域买来或者进贡而来的外来香。这与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的伟业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应为道家用香降神、酬神的第一人。
海南玉蟾宫香道会产品
在这文章中,我们列举了香起源的猜想。又穿越了战国、秦汉,领略了战国、汉代的香具,概览了西汉初年广泛使用的中国香料和初现端倪的外来香。当然还有汉武帝用香迎神的尝试。
海南蟾宫香道会是一家开发沉香产业及经营各种高级沉香为主的会所,本着“以香会友、以香行善”,“服务于国家、修德行天下”为宗旨。为海南旅游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欢迎您到蟾宫香道会品香,选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cdckc/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