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春日渐行渐远,
缤纷夏日悄然而至。
满树紫玛瑙般的桑葚送上了醇香甘甜,
也敲开了盛夏的大门。
桑葚红了
文\钱 进
珍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桑枣儿”。不经意间,竟然堂而皇之的走进了城里的大超市。当我第一眼看见这些紫色的桑葚时,既惊喜又惊奇!
说起桑葚,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伢一点都不陌生。那时候,村里的人家房前屋后都会栽种几棵桑树,人们种桑树并不是为了结桑树枣儿,而是桑树的木质坚硬,是打“八仙桌椅”的好材料,特别是生了女儿的人家,女儿一出生就张罗着栽种几棵,女儿长成大姑娘该出嫁了,树也成材了。
然而,诱惑我们的不是桑树能“打嫁妆”,而是树上结的桑树枣儿。从挂果开始,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就眼巴巴的守在树下,看桑枣一天天由绿色慢慢变成橙色,然后不久又变成红色,等到桑枣儿红得发紫发黑的时候就熟透了。成熟的桑枣儿胖嘟嘟的,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令人垂涎欲滴。
成熟的桑枣儿不但形状、颜色惹人喜爱,味道更是甜美,采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唇齿间顿觉酸酸的、甜甜的,一直甜透到心里。
每次采桑枣儿,我们都吃得“肚大腰圆”,特别是嘴巴牙齿黑黑紫紫,任凭我们在小河里怎么洗也像染上去一样洗不掉,所以一回家吃了桑枣儿是明显写在脸上的。
等到上到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段话这样描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桑枣儿的学名叫桑葚。
记得老师还讲解了一些关于桑葚的传说。说从前,有一个小姑娘跟着哥哥赶庙会,路上遇到了暴风雨,和哥哥失散了。等到风停雨住,小姑娘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还唱着动听的歌曲,原来这就是梦中的美丽天堂。人们热情地留下了小姑娘,可是小姑娘却总是惦记下落不明的哥哥,整天闷闷不乐。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知道姑娘的心思后,决定帮助她寻找失散的哥哥。临行前,小伙子带了很多桑树种子和小蚕,边走边洒作为返回天堂的记号。天上一天,人间十年。几天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已经八十多岁的哥哥。在返回天堂的路上,他们发现带来的种子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比天上的还美丽。于是,决定留在在人间,在哥哥的主持下,他们结为夫妻,以种桑养蚕纺织为生,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所以,桑葚还被称为“民间圣果”。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接触到古文,读了《诗经》。《诗经》中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中用斑鸠吃了桑葚会甜得迷醉掉落树下,然后轻易地落入猎人之手,以此来告诫少女们,不要轻易地陷入爱情的甜蜜之中而遭受不测。那时候,对于姑娘们该如何抵挡爱情的诱惑和陷阱,我们并不关心,只是想那桑葚真的会甜到让斑鸠鸟从树上掉下来吗?为此,每年五月,怀着一种莫名的原因,我们总是会去采摘桑枣,期待拣到醉了的斑鸠鸟。
我的童年时代,家乡是不富裕的,人们种桑养蚕,有时候还混不上温饱,并不是传说中的天堂。但是,家乡的土地是慷慨丰厚的。村庄,田野,小河,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惊喜和快乐。自从走出了老屋,走出了那片土地,也就走出了梦中的田园诗话。那种爬树摘果,偷桃摸瓜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在心里一遍遍放映童年的电影,写一些回忆童年和岁月流逝的文章。
每年五月,家乡的亲人好友,有时候通个电话发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kczlf/1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