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除口臭 >> 如何医治口臭 >> 正文 >> 正文

香文化274西汉人形柄鸟兽纹博山炉

来源:如何除口臭 时间:2018-10-12

 一、古人熏香用具

  古代常见的熏香用具有香炉、手炉、香斗、香筒、熏球、香囊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鼎形、三足形等。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

明鎏金铜香炉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镂空象足铜香炉湖南省博物馆藏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多用于供佛。

  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汉代刘向的《香炉铭》曾有描述:“承以铜盆,中有兰绮,朱火青烟”。

唐代熏香器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镀金银香囊法门寺藏

  熏炉具有熏香、除秽、熏衣、取暖的功能。到明清时期熏炉的功能开始分化,取暖炉又细分为手炉和脚炉,还出现了一批制炉名家,如张鸣歧等。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战国镂空蟠凤纹铜薰炉。圆形盒状,分器身和盖,器身子口,腹稍鼓,圈足,腹上部有对称的环耳;有盖,盖部镂空成凤鸟形。器身饰蟠螭纹,高6厘米,口径6.5厘米。另藏有湖南长沙杨家山号汉墓出土的白玉色滑石薰炉,炉盖用高浮雕手法,雕出高高耸立的群峰,给人巍巍群山之感。

战国镂空蟠凤纹铜薰炉湖南省博物馆藏

汉代滑石熏炉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熏香用料

  熏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利用香草驱除蚊虫、熏染衣物、净化室内空气了。如《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曾记载:“翦氏掌除蠹[d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gǔ]之事。”当时的香草有多种,如兰、薰(又称蕙草)、椒、桂、萧、郁、芷等;使用方法也较多,有佩戴或煮汤熬膏的,如兰;有取汁以和酒的,如郁金;更有熏烧的,如蕙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云“薰以椒桂”也是指这种熏香。战国时代出现了较早的熏炉,至汉代,质地多样,形制丰富的熏炉大量出现,还出现了精致名贵的博山炉。以炉焚香,既提高了香料的燃烧物化能力,又保持了燃烧体的清洁卫生,因而很快风行于世。湖南省博物馆藏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陶香炉,形制似豆,盖上镂孔,盖顶的鸟形纽周围刻划卷云纹和弦纹。出土时这件熏炉炉盘内盛有茅香、高粱姜、辛夷和藁本等香草。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有一件竹制熏炉罩,用时罩在熏炉上,缕缕清香通过细绢均匀散发,可使室内空气清新。中国古代使用的香花、香草,如兰、蕙、杜若、辛夷等,大多是不能焚烧的。可供焚烧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苏合香等,又大多不出产于中国本土。两汉时期,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西方的优质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乳香、甲香等,或从海上、或从陆上源源不断地引进,助长了熏香风气的盛行。熏香成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

西汉彩绘陶香炉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竹熏罩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汉代的神仙思想与博山炉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最迟在西汉中期汉武帝统治时期,博山炉的形态已趋于成熟。博山炉作为香炉的一种独特形式的出现,与汉代的神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神仙思想大约形成于战国,战国长沙陈家山楚墓的两幅帛画皆作羽化升天或招魂升天之意,就是当时升仙思想的反映。人们幻想死后羽化成仙,摆脱世间的一切束缚,永生永世都过着奢华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借助于艺术设计的手段在画像砖石,铜器,建筑、漆器等具体实物上表现出来。汉代的雕塑、装饰、壁画中的各种神仙题材更是随处可见。汉诗云:“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类自相连”。博山是汉代传说的仙山,薰香时袅袅青烟缭绕于峰峦之中,宛然仙境。东汉神仙思想更盛,从出土的陶明器不仅有陶博山炉,而壶、鼎、仓、奁[lián]等器物的盖也都制作成博山炉形式,反映了汉代人们希望死后成仙的思想。

--------------------------------

一个传播中国香文化的平台

公众账号:xiangdao(中国香道)

新浪微博:

中国香学

腾讯微博:

中国香道

关联账号:太月香席

香道培训:中国香文化研习班

培训







































吉林白癜风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rhyzkc/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