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蔺云霞徐玲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何氏医医院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cellandinnerplexiform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年6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例(眼)无黄斑病变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HD-OCT测量RT及GCIPL厚度;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黄斑区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MS)。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1.0~-3.0D)、B组(-3.0~-6.0D)、C组(-6.0D),比较各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患者屈光度与微视野计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相同解剖位置的黃斑区RT、GCIPL厚度与MS相关性。结果黄斑区4个方位RT3组间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4个方位视网膜GCIPL厚度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总体MS,4个方位MS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所有参数在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A组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总体视网膜MS及4个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黄斑区RT与视网膜GCIPL厚度:4个方位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两者上、下方位2个参数与视网膜MS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余方位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即使最佳矫正视力≥1.0,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黄斑区结构及功能改变,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采用OCT和微视野二者相结合进行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监测。
近视;屈光度;视网膜厚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微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
R
目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结构及精确测量厚度,已成为常用眼底检测工具。既往采用OCT检测近视患者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研究已证实[1-2],随着屈光度及眼轴增长,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thickness,RT)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cellandinnerplexiformlayer,GCIPL)厚度均有明显变薄。微视野计作为一种新型可直视并定位、定量分析视网膜敏感度的设备,可实现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对照分析,尤其对黄斑区视功能有较高敏感性[3]。
目前,国内外报道主要集中在已有明显病理改变近视患者的眼底形态及功能改变方面,对无黄斑区改变患者的研究甚少。有关最佳矫正视力为1.0的近视患者可能已存在视网膜黄斑区功能或结构改变的报道较少[4]。但关于不同近视程度患者改变的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尚少,本文采用OCT与MAIA微视野计针对不同程度近视无黄斑病变患者的黄斑部结构与功能改变规律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近期由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rhckc/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