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njaliA.Satoskar等在NatureReviewsNephr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结合最新的文献和证据,对当前感染相关肾小球肾炎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章指出,多年以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一直是典型的细菌性感染相关肾小球肾炎,通常是在感染愈合后发生,有一个明确的无感染潜伏期。
其他相对少见的感染相关肾小球肾炎由于长期菌血症所致,例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分流性肾炎。
然而,最近几十年间,感染相关肾小球肾炎的流行病学和细菌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西方国家,APSGN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葡萄球菌感染相关肾小球肾炎(SAGN)病例明显增加,这是由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激增所致,医院和社区均如此。
当然,在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APSGN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较常见。
葡萄球菌感染的范围可由外表皮肤感染至深部侵袭性感染,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的流行,心内膜炎发生率在年轻人中呈升高趋势。在老年人中,心脏器械应用增加则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人口学特征、与活动性感染的时间关系和疾病结局等方面,SAGN与APSGN截然不同。在儿童中,APSGN仍然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最常见病因,SAGN则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由于缺乏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其潜在感染常常处于隐匿性质,被感染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往往有合并症,SAGN的诊断和管理充满挑战。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这类患者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抗生素治疗是SAGN的治疗基石。当感染仍处于活动期时,积极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明确要禁止的,因为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影响。
凯德传媒编译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rhckc/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