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伟大历程70年辉煌成就-
我们的70年本期主人公——沈良少姚国珍六十多年前他们离开家乡如皋去支援新疆六十多年后他们的后辈葛云彩老师用文字记录下了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我有三个舅爷,比起现在的孩子我不知道要庆幸多少。其中两个在江苏,一个在新疆。我随父母二十年的新疆生活让我和我的可可托海的舅爷结下了不解之缘。打小有了记忆起,舅爷在我的心底就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舅爷中等个头,瘦而精干,他的大嗓门总是赶过他的脚步。
常言道:外甥不离舅家门。远在他乡,舅爷自然对我的父母格外照顾。在那个用粮票、肉票的年月,舅爷隔三差五就送些猪羊肉、面粉等吃的到我家。
我小时候比一般的孩子走路晚。过了两岁,母亲还是不敢让我下地。在新疆可可托海的舅爷家,舅爷让母亲靠边站,他将我背靠墙壁站好,然后与我一米的距离手摇铃铛诱我向前,我欲要抓到铃铛舅爷就向后退一米,就这样,我歪歪斜斜一下走了三米,舅爷引我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舅爷23岁时作为江苏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到了新疆,被分配在新疆可可托海有色金属矿公司。该矿区地处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深藏在海拔米以上的阿尔泰山山脉中,在一个当时被誉为“小莫斯科”的可可托海小镇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可可托海一中读书,住在我的舅爷家。舅爷性格开朗豪爽、工作细心认真、为人善良正直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那时候,我最喜欢听舅爷讲述他的往事。在一个风高月清的晚上,我和小姨做完功课,舅爷端来一盘乌亮的葡萄,我们一边吃着一边听舅爷讲起开矿的往事:“我们可可托海到了冬天就是零下40℃的气温,那时三号矿脉还没有进行露天开采,人们捡来柴火点上火,先把冰雪和冻土层融化,再用铁锹将泥土挖掉,再用钢钻和铁榔头挖出5米深的大坑,最后打炮眼装炸药进行爆破。那时还没有修建山路,运输车辆上不来,矿工们就把矿石装到马拉雪橇上,或捆到毛驴背上驮下山来。那时候的作业场所根本没有任何的劳动防护设施,人们就在漫天飞扬的矿石粉尘中拼命干着。要知道,我们开产的矿石还掉了我们国家欠前苏联40%的外债呢……”一次周末,我的舅奶奶忙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外工作的舅舅姨娘们都回来了。我们围坐一起真是其乐融融。舅爷拿起一个馒头,爽朗的笑语一下凝重起来:“跟你们说,我刚到可可托海工作,吃的是食堂。早晨喝糊糊,中午就是馒头、黄萝卜或者白菜汤,晚上最多换成青萝卜。冬天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萝卜和土豆。”然后他掂掂手中的馒头继续说:“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粉里面掺杂着麦壳、沙子。这样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用手轻轻一捏就会散开,但就是这样的面粉在那时还很紧张。领导干部一天只能喝四碗糊糊,也就是早上喝一碗糊糊,中午喝两碗,晚上再喝一碗。职工一天六碗糊糊,而馒头只有干重体力活的工人才吃得上。”舅爷讲着讲着眼里噙满了泪水。“之所以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懂得珍惜现在拿着白面馍馍吃牛肉、喝羊汤的生活。”舅爷的语调激昂起来。不难想像,那个年代的可可托海矿山人,在何等贫困的物质条件下,又是凭借怎样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党与国家的重托。这些故事压在我心底至今难以忘怀。手机里传来舅爷由如皋乡音和西北腔融合的普通话:“老家情况好吗?很想回去看看,可是这么远的路程,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只能听你讲讲家乡的变化。”听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图为沈良少、姚国珍和家人合照。中间两位就是沈良少和其妻子姚国珍。▲图为沈良少、姚国珍多年后回乡与亲人聚会合影,图中第一排都是在可可托海援疆的如皋人。今年9月,八十多岁高龄的沈良少、姚国珍回到了家乡如皋,欣喜地看到家乡的街道变得这么干净,农村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道,如皋变得如此之美,一改他们记忆中的老如皋。不禁感慨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源:葛云彩、网络葛云彩
南通作家协会会员、如皋作家协会理事
如皋市人大代表、如皋市政协委员
已在国内部分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百篇。旨在用真情文字书写人生。
“援疆”是一段历史
“援疆”是一种精神
“援疆”是一份骄傲
我们想听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故事
你的身边,有没有默默奉献的援疆工作者呢
戳↓小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searchingcity.com/cdckc/10215.html